您所在的位置: 首页 - 媒体我校

麦济苍生:我国小麦育种宗师赵洪璋院士的人生

(科学网 2025-04-13)

1955年6月,北京,中国科学院学部成立大会现场气氛热烈而庄重。时任党和国家领导人周恩来、董必武、陈毅等出席大会,他们的话语如洪钟般在会场回响,宣告着中国科学事业一个崭新时代的开启,“全国科学的学术领导中心已经建立起来”,“标志着我国科学事业发展中的新阶段的开始”。

第一批学部委员233人,其中哲学社会科学学部委员61人,自然科学学部委员172人。

在这个群星璀璨的时刻,一位来自农业科研领域的年轻学者格外引人注目,他就是37岁的小麦遗传育种学家赵洪璋,此时的他被选聘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学部委员),从此肩负起更为重大的使命,投身于科技创新与国家发展紧密相连的伟大征程。

当选为学部委员也是我国小麦产区千百万农民和广袤丰收土地对赵洪璋的认可、褒奖。

1956年1月29日,赵洪璋到中南海参加毛泽东主席主持的讨论农业发展会议。毛泽东听说赵洪璋也在会上,站起来用手指着他说:“讲一讲,讲一讲”。赵洪璋作了简短发言。他表示,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没有干不成的事业。

“一个品种挽救了大半个新中国”

赵洪璋出生于河南淇县,自幼对土地和庄稼有着天然的亲近。1940年,他从西北农学院农艺系毕业后,扎根杨陵,从事小麦育种工作。彼时,国内小麦品种落后,产量低下,农民们辛苦劳作一年,收获却寥寥无几。赵洪璋看在眼里,急在心里,暗暗立下誓言,一定要培育出高产、优质的小麦品种,让老百姓吃饱饭。

当时,陕西省武功县种植的主要小麦品种是“蚂蚱麦”,这种麦子极易感染黄疸病,还容易倒伏,严重影响产量。赵洪璋深入田间,仔细观察“蚂蚱麦”的生长特性,查阅大量资料,四处走访请教专家。经过反复研究和思考,他发现“蚂蚱麦”和美国品种“碧玉麦”杂交,或许能培育出抗病害、抗倒伏的新品种。

建国初期,赵洪璋的名字就在整个黄淮小麦产区家喻户晓。因他培育的小麦良种“碧蚂一号”一年的推广面积达到了9000万亩,大幅度提高了小麦产量,在新中国最艰难的时候,解决了千百万群众的吃饭问题。一些地方的农民甚至提出要给他修庙,尊他为神。

1950年,32岁的赵洪璋被选为知识分子中第一个全国劳模,光荣地出席了新中国国庆节观礼。毛泽东主席接见他时连声称赞:“你一个小麦品种救了大半个新中国!”

从“碧蚂1号”到“西农881”

“碧蚂1号”的成功并没有让赵洪璋停下脚步,他深知科学研究永无止境。随着时间的推移,“碧蚂1号”逐渐出现倒伏并感染小麦条锈病的状况。赵洪璋看在眼里,疼在心里,他再次一头扎进试验田,开始思考新的小麦杂交育种方案。

1956年,赵洪璋作为中国农业科学考察团成员,赴丹麦、印度等国进行考察访问。在丹麦,他带回了几个茎秆较矮、穗大粒多、抗条锈病的麦穗,命名为“丹麦一号”。回国后,他带领助手何金江等人,从借来的20多个花盆起步,开始了新一轮的育种工作。这一次,他们面临的困难更多,压力更大,但赵洪璋和他的团队没有丝毫退缩。

经过八年的艰苦努力,1964年,他们终于选育出“丰产1、2、3号”小麦品种,其中“丰产3号”表现尤为突出,开拓了中国黄淮冬麦区启用西北欧极晚熟小麦种质资源第一例,成为当时关中和黄淮冬麦区栽培面积最大的品种,为三年困难时期后农业生产的恢复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

“丰产3号”小麦品种成为中国小麦第二次更新换代的主栽品种,推广种植时间长达20年之久。

然而,赵洪璋的探索脚步从未停歇。20世纪70年代,小麦倒伏问题成为制约产量提升的一大难题。赵洪璋顶着烈日,在麦田里一待就是一整天,观察麦田群体的透光情况;冒着风雨,研究抗倒伏植株的结构特点。经过无数次的观察和分析,他提出了以矮化株型为突破口的新的育种目标。在他的带领下,团队成功选育出“矮丰3号”,这是中国小麦生产史上第一个大面积推广的半矮秆品种,亩产400公斤左右,增产10%—20%,对中国矮化小麦育种工作产生了深远影响,推动了中国矮化育种的发展。

进入上世纪80年代,年过花甲的赵洪璋依然奋战在科研一线。此时,他敏锐地意识到,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对小麦品质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于是,他又带领团队开展了优质强筋小麦品种选育和抗赤霉病品种选育等工作。经过不懈努力,他们成功育成以“西农85”“西农881”为代表的小麦新品种,开创了中国北方麦区抗赤霉病育种成功的先例。

赵洪璋毕生从事农业教育和小麦育种研究,先后选育出“碧蚂1号”“丰产3号”“矮丰3号”和“西农881”等四批小麦品种,累计种植面积达9.5亿亩,增产小麦约256亿公斤,为中国的粮食安全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他的研究成果先后获陕西省科学技术大会奖、陕西省人民政府科技成果一等奖等多项荣誉,他也先后获评全国高等学校先进科技工作者、国务院有特殊贡献科学家称号等。

赵洪璋为保障我国粮食安全和推动农业现代化做出历史性贡献,他本人也先后10余次受到毛主席、周总理的亲切接见。

教育家精神的典范

除了在科研上取得卓越成就,赵洪璋还是一位优秀的教育家。他以教书育人为己任,把大地当作课堂,深入田间地头,手把手教学生们小麦育种技术,更教他们踏实工作、诚实做人。他先后培养了原农业部副部长路明,中国工程院院士、河南农科院研究员许为钢,西安市农业科学研究所原所长李丕皋等一大批农业科技领军人才。

2024年9月21日,陕西省政协副主席李兴旺,新利体育客户端下载平台党委书记黄思光,中国工程院院士、河南省农业科学院研究员许为钢,崖州湾国家实验室小麦团队首席科学家李立会,山西农业大学党委书记廖允成,安康市委书记武文罡,杨凌示范区党工委副书记、管委会常务副主任何玲等共同为赵洪璋院士油画像揭幕。

1982年9月,许为钢来到西北农业大学师从赵洪璋院士读作物遗传育种专业硕士。许为钢至今记得,一个夏夜,他跟着赵洪璋在试验田测产,手电筒的光束里,老人突然蹲下身:"你看这株'矮丰3号',穗颈节比常规品种短2厘米,这就是抗倒的关键。"说着便掏出磨得发亮的钢卷尺,在潮湿的泥土上画起株型结构图。

"先生总说,小麦育种要眼里有田,心里有粮,他的白大褂口袋里永远装着放大镜和记录卡,连住院时都让我把麦穗标本搬到病房。"新利体育客户端下载平台的王辉教授常想起导师的"田间课堂"与教导。

2006年度国家最高科技奖获得者、2024年“共和国勋章”获得者李振声院士曾回忆道:“选育‘小偃’系列品种时,我就借鉴了赵老师的育种方法。”

李振声从组合中选出了“小偃6号”和“小偃5号”,后来发现“小偃5号”抗病性差,于是主推“小偃6号”,该品种后来也成为我国小麦育种的重要骨干亲本,以及北方麦区的两个主要优质源之一。

"赵先生总是把最新的种质资源分享给我们,他说'小麦育种是接力赛,我们这代人要给下一代铺好路'。"李振声记得,1964年"丰产3号"审定那天,赵洪璋特意让他参与田间鉴评,指着整齐的麦垄说:"振声啊,抗锈病要从源头抓起,你带回的'小偃'材料记得和'丹麦一号'做组配。"这种毫无保留的传承,让中国小麦育种的星火始终明亮。上世纪60-70年代,当时在西北植物研究所从事普通小麦与长穗偃麦草杂交遗传育种的李振声常带着小麦杂交材料向赵洪璋请教。

王辉珍藏着导师的育种笔记,泛黄的纸页上,1978年的记录格外醒目:"今日与振声讨论矮秆基因导入,他提出的染色体工程思路值得深入,吾辈当甘为铺路石。"这种甘为人梯的精神,在许为钢身上延续——他培育的"郑麦9023"成为全国种植面积最大的强筋小麦品种时,在颁奖典礼上说:"我的育种起点,是赵先生用'碧蚂1号'打下的基石。"

赵洪璋常说:“搞咱这一行,要像熟悉自己的孩子一样熟悉每一株小麦。”他是这么说的,也是这么做的。在他的心中,小麦育种不仅仅是一项科研工作,更是一份沉甸甸的责任,关乎国家的粮食安全,关乎百姓的温饱生活。

从"碧蚂"到"丰产",从"矮丰"到"西农"系列,赵洪璋的育种人生如同一条长河,灌溉着中国小麦育种的土地。他教会学生的不仅是杂交技术,更是把论文写在大地 上的初心;他留给农民的不仅是高产良种,更是对土地的敬畏与热爱。作为小麦育种学界的一代宗师,他如同一座灯塔,照亮了后来者前行的道路。

1994年,赵洪璋因病不幸逝世。追悼会那天,数不清的挽幛落款是“某某市人民”“某某县人民”“某某乡人民”“某某村人民”,大家觉得,只有“人民”二字,才能体现对赵洪璋的崇敬,因为他是真正的人民科学家,他的一生,是为人民服务的一生,是光辉的一生。

原文链接:https://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25/4/542120.shtm

中国科学报-04-13.jpg

Baidu
18luck